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教学要因材施教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1-30 21:08:54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被我们所崇尚,老师作为我们与外界沟通以及学习的窗口,被我们所尊敬。好的老师有他自己的教学方法,懂得因材施教,不会去复制课本。学大专家认为,教学要因材施教。

  把两个风牛马不相及词“教学”和“克隆”放在一起,可能让人如坠云雾不知所言。“教学”一词从事教育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克隆”一词,我百度了一下: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昨天下午,学校例行的教研会,为了加强教育研讨工作,校领导一再重申,一定把“老教师帮扶,名师引领”工作做的更扎实些。今年有幸成为市骨干教师,倍感责任重大。看着刚刚毕业的90后一帮,反思教育的现状,用一句歌词形容:“让我欢喜,让我忧。”校领导发言后,让我谈谈教学的自己看法。于是我想到了这两个词:“教学”与“克隆”。

  最近在教学中有两件事让我忧心忡忡,九年级模考后,一位班主任找到我说:“王老师,学生反映我上课语速快,课堂内容记不下来。问能不能有些题目的解题过程板书下来,学生吵下去,记住,背下来”。

  静心反思,我有点不安,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记、背、练”在孩子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已经形成定式思维,学生已经习惯于“复制”和“粘贴”,不假思索的“克隆”下来。我们知道物理教学,重重之重在于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和渗透,那种应试教育下的“记、被、练”已经严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我们还捧着鸡肋如获至宝,学生反映的物理难也不足为奇,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那也是必然。

  另一件事:我们教研组搞了“1对1”帮扶活动,我帮扶一个90后,前几天她要我的课程表,说把她的课调一调,每天可以先听我的课后,她再上。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贵在创新,艺术最大的忌讳就是复制和克隆。最近看了著名大师吴冠中的作画的事迹,吴先生83岁高龄时,一年就画了六十多幅画,平均每五天就画出一幅新作。当时他还说:“这还不包括废掉的不满意之作。我不重复老路,不抄袭自己,必须有了新想法才动手,不然就不画。”吴先生的画之所以享誉世界,与他的创新精神分不开。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以考试为考评的“指挥棒”下,已经成了工厂生产模式下是零件的加工,学生学习复制克隆,教师授课复制克隆,这种环境和体制下的教育还是真正的教育吗?

  现在的教育很像小时候听到一个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说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有人说:一个教师抄三年的教案,还是一个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将成为一个名师。抄教案是一种复制和克隆,而写教学的反思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育教学贵在创新,课本是不变的,教室是不变的,变化的是老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的主导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都要随之变化,我们如果照搬别人的,那么人人不都成了名师了。

  好的老师懂得创新,把教学作为艺术。以上是学大教育的专家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总结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